南京被住建部确定为国家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以来,紧盯目标任务,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总体思路,不断探索传统建筑业与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施工装备的融合发展路径,加快发展具有建筑行业特点的新质生产力,力争在试点城市中取得优异成绩,探索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试点成果。
目前南京已打造省级试点项目6个,市级试点项目52个,在南部新城挂牌全国首个智能建造项目集聚区,建筑施工机器人上岗,塔吊实现无人驾驶……智能建造,正在赋予传统建筑业新的活力与智慧,为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近两年来,南京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区联动、公司参与的推进机制,为持续推进智能建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实施建议》,明确了总体目标、重点任务、鼓励政策和保障措施;制订了《南京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细化了61项任务清单及责任分工;印发了《关于在我市建设工程中鼓励和引导智能建造技术应用的通知》,提出从2024年8月1日起,鼓励新开工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房屋建筑项目和投资总额超过1亿元的市政设施建设工程项目采用智能建造技术;在《南京市建设工程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案审查办法》中,明确将BIM规划报建应用场景范围覆盖全市所有新建项目;在《关于公布南京市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的通知》中首次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纳入高技能人才培训目录。
多方联动协同推进。全市建立了建委牵头,发改、财政、规资等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在源头把控方面,规资部门在219幅经营性用地和30幅科研用地的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白准确地提出了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有关要求。在资产金额的投入方面,发改部门在43个政府投资项目立项审批时增列了BIM全过程应用专项资金。在BIM应用方面,全省首个BIM智能审查系统上线以来,全市范围内累计完成354个项目的BIM规划报建和审查审批工作,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300万平方米。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方面,工信部门加大对部品生产基地“智改数转”的扶持力度,已有2家企业入选国家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优秀场景名单和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在人才教育培训方面,全市已有8所高等院校开设智能建造专业,每年新招收本科以上学生500余名。
记者从市建委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已有6项经验做法入选住建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成功创建省级智能建造试点项目6个,试点企业15个,在全省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全市已培育市级智能建造试点项目52个,其中房屋建筑类49个,市政工程类3个;试点企业13家,涵盖了勘察设计、建筑施工、部品生产及技术服务等全产业链;还创新性提出并培育了全国首个项目集聚区,将南部新城开发建设的约10平方公里区域范围确定为智能建造项目集聚区,全力打造全区域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场景。
今年7月,市建委牵头成立“南京市智能建造产业协同发展联盟”,该联盟是智能建造产业链上下游各领域相关领军企业自愿加入组成的非法人合作机构,首批成员企业112家。同时还充分的发挥我市教育资源优势,成立了由院士领衔、在宁10所高校38名相关专业教授组成的智能建造专家委员会,全面构建产业创新生态,推动形成优势互补、互鉴共进的发展格局。
“工业化、智能化、信息化”是智能建造的关键词。在全力推进智能建造的过程中,全市建设项目新型工业化技术应用成果显著。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新开工项目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的总建筑面积达4829.5万平方米,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逐年提升,今年已达到56.2%,居全省首位。中国移动长三角(南京)科创中心一期工程在A3楼主体建设时,首次采用柱梁成型钢筋技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成型钢筋骨架设计、加工、配送、安装成套智能化技术体系,大幅度的提升了工程所用钢筋的精度和施工效率,该技术已在我市多个项目得到推广应用。
“机器人”成为新“工友”。目前我市各试点项目计划或已使用的各类建筑施工机器人平均在3款以上,最多达到10款。部分先进智能装备在全国和省市首次得到应用,其中扬子江智慧中心项目与北京东土科技公司合作,实现国内首台无人驾驶塔机落地应用,该装备现已拓展到全国多地。中国移动长三角(南京)科创中心项目成功应用了全省首台5G远程驾驶智能塔吊;江北新金融中心一期项目在全省首次应用了空中造楼机。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在建项目已投用的各类智能化装备共计83台(套)。
项目级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全力推进。以“综管平台一屏统览、BIM应用一模到底、信息归集一次通用、关联数据一网整合”为目标,市建委牵头编制了《南京市智能建造项目级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指引(试行)》。从“人机料法环测”全要素开发完成了全市项目级智能建造综合管理平台统一模板,制定了数据接口标准;各试点项目结合自己特点,按照指引要求,挖掘现有智慧工地、实名制管理、装备管理等各个平台关联数据,逐步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南部新城项目集聚区委托第三方全过程技术咨询服务,建立了基于BIM的区域性智能建造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对集聚区内各项目人员、质量、安全、进度等全要素信息归集、预警分析与辅助决策管理。
涉及智能建造的全产业链目前已形成良好发展形态趋势。南京高立特种装备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智能施工升降机在我市首用取得成功后,经一直在改进,其产品性能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已在江苏及安徽、上海、浙江等地投用50余台(套);中建八局智科公司专注智能建造施工管理相关软件开发、平台建设及运维服务,年产值已超3亿元;六合区规划建设的占地约300亩、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的智能建造产业园已开工,为带动区域智能建造产业和经济发展,该区计划将全区打造成为智能建造项目集聚区,力争吸引一批与智能建造关联的新兴起的产业在园区落地,到2025年新增产值100亿元以上;2030年总产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
在推广工业化技术应用方面,以智能建造可实现提质、增效、降本的核心要义为出发点,坚持以工业化为基础,将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应用纳入试点项目的评定指标中,鼓励技术创新,采用适宜的、集成的或成体系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建造技术,切实提升施工效益。
在推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方面,以基于BIM的项目级智能建造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为抓手,充分的发挥我市高校资源丰富及软件服务强的优势,强化顶层设计,以试点项目、试点企业为突破口,推进项目级与企业级、政府端及上下游产业链之间信息互联共享,不断的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在拓展智能化装备应用场景方面,以试点项目、试点企业培育为抓手,聚焦建链强链,鼓励新装备首用,加大成熟装备推广应用力度。充分的发挥产业联盟和专家委员会作用,以“揭榜挂帅”方式,搭建专家教授领衔、相关公司参与的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以问题为导向适时开展各类智能装备研发和应用效能分析,研究制定相关导则、规范和标准,为智能装备更新与应用提供技术服务和要素保障。
南京公共安全人工智能产业园(二期)是我市首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该项目“请”来了多位特殊的“工友”,推动建造方式变革,打造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
在主体施工阶段,项目运用混凝土激光整平机器人。这位“工友”挥舞着手中的“刷子”,紧贴地面,能迅速完成一层楼的混凝土整平作业。相较于传统的人工作业,它凭借传感器技术和精密的控制管理系统,能快速、准确地完成整平工作。有了这位“工友”,操作人员无须进入混凝土浇筑区域,通过遥控或者提前进行设定,机器人便可自动进行高精度找平施工。经过检验,它施工的精度能从传统人工的10毫米,提升到4毫米以内,同时节约人力3到5人。
机器人的高质量施工还能够免除后期地面装修施工时二次砂浆找平等工序,实现快速穿插施工、加快装修进度、缩短建造周期,提高综合施工效率与现场作业的安全系数。
巡检机器人、ALC板安装机器人、抹光打磨机器人……实施工程单位负责的人介绍,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机器人“工友”来到现场,通过智能建造技术的引领和支撑,有效提升施工效率、降低建设成本、提升工程质量、保障施工安全。
我市智能建造试点项目江北新区新金融中心一期创新应用全省首个“空中造楼机”、液压爬模等智能机械设备,采用BIM、VR等多种数字技术,实现工程全生命周期智能化建造和数字化运维。
前不久,技术人员带着一台平板设备,来到项目现场进行机电管综实体工程复核。“这是我们项目创新应用的‘BIM+AR’技术,能把模型和施工现场融合,指导施工和验收。”实施工程单位项目负责的人介绍。技术人员举起设备的摄像头对着头顶的机电管线,模型画面显示在屏幕上,与现场实景实时交叠在一起。点击管线,即可查验位置、走向是否和BIM模型一致,构件的类型、材料、尺寸、标高等属性信息也一目了然。
“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我们将BIM模型进行厘米级定位,1:1叠加在施工工地现场,围绕AR可视化指导现场施工以及辅助进度、质量管理,在施工前对设计的具体方案进行定量模拟‘预演’,可提前察觉缺陷,及时优化技术方案。”技术人员指着屏幕说。
这种技术为建筑全生命周期提供BIM数据可视化管理与智能服务的新举措,通过AR技术将BIM融入实景,辅助工程BIM模型“所见即所得”,并延续应用至运维阶段。
位于江北新区研创园的中国移动长三角(南京)科创中心一期工程A、B片区是江苏省暨南京市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实施工程单位在建设阶段创新应用了钢筋自动化加工、装配式成型钢筋、无人塔吊、无人升降机、砼智维集成式智能实验室等多种智能建造手段,项目可谓“智慧”满满。
搬运钢筋、用传统工具切割、套丝、弯曲钢筋是个苦差事,实施工程单位在现场建立精细化钢筋自动加工场,结合BIM模型优化钢筋下料,利用软件对钢筋进行深化,二维图纸自动识图配筋生成下料表,自动生成下料单给钢筋加工设施,将所需加工清单导入加工中心后台进行生产。场内有智能套丝生产线,实现流水线作业,集钢筋锯切、套丝、打磨等工艺流程于一体,无论是钢筋原材整捆自动打散、输送,还是锯切、套丝等工序,无须人工干预。
加工场内还有全自动数控钢筋弯箍机,配合数控程序编程控制、人机交互式操作界面,单人就可以完成穿筋、调直、定尺、弯曲成型、剪断等多项工作。据统计,采用精细化钢筋加工方式后,提升钢筋加工效率80%,钢筋半成品合格率达99.6%。
施工中,项目团队与东南大学联合开发,创新应用江苏省首例装配式成型钢筋技术替代原设计中的预制柱、梁、楼梯,保留预制叠合板。在工厂使用先进智能的钢筋自动化加工设施,通过对钢筋原材堆场、箍筋、纵向钢筋加工区、组合成型区、成品堆放区做到合理布置,实现钢筋工程流水线式的生产作业。钢筋笼成品直接运送至现场,采用新型钢筋套筒连接进行整体安装,无须现场绑扎钢筋,减少钢筋班组现场工作量的90%,极大提高了施工现场工序流转效率,有效节约工期。